進行庫存量管理的目的,一方面在于降低存貨成本,另一方面在于使物料充分配合生產的需要。庫存量管理主要涉及以下三個關鍵問題。
1)何時補充庫存
即訂購點的確定。如果訂購的時間過早,存量增加,就會既增加物料的儲存成本,又占用資金;如果訂購的過遲,生產線上物料已經用盡,而新料尚未進廠,就會造成停工待料,甚至失去商機。
2)補充多少庫存
即確定訂購量的問題。如果訂購的過多,則存量增加,那么不但增加物料的儲存成本,且占用資金;如果訂購數量過少,就會導致訂貨次數的增加,從而引起訂購成本的增加,甚至得不到經濟訂貨的折扣,而且有斷料的風險。
3)庫存量如何維護
即確定庫存水準問題。存量水準有較高和較低存量的限制。較高庫存量是指在某特定時間內,某項物料的較高存貨量;較低庫存量則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內,能確保生產所需的較低物料庫存數量。
庫存量的計算方法為:
較高庫存量=較高日需求量×最短交付天數+安全庫存
較低庫存量=較低日生產量×最長交付天數+安全庫存
安全庫存=日平均消耗量×一定服務水平下的前置期標準差
其中,安全庫存量的大小,主要由顧客服務水平決定。所謂顧客服務水平,是指對顧客需求情況的滿足程度,其計算公式為:
顧客服務水平=1-年缺貨次數/年訂貨次數
顧客服務水平高,說明缺貨發生的情況少,缺貨成本小,但因增加了安全庫存量,導致庫存占用成本上升;顧客服務水平較低,說明缺貨發生的情況多,缺貨成本高,安全庫存量水平低,庫存占用成本較小。
因此,必須綜合考慮顧客服務水平、缺貨成本和庫存占用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,才能確定合理的安全庫存量。
一、安全庫存的計算原理
上述計算方法是在最為理想的狀態下進行的計算,在安全庫存的實際計算中,需要借助統計學知識,對顧客需求量和提前期的變化作一些基本的假設,從而在顧客需求發生變化、提前期發生變化及兩者同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,分別求出各自的安全庫存量。
假設顧客的需求服從正態分布,通過設定的顯著性水平,估算需求的較大值,從而確定合理的庫存。統計學上的顯著性水平一般取α=0.05,由顯著性水平=1-服務水平,可知服務水平為0.95,缺貨率為0.05。安全庫存的統計學計算原理
庫存=平均需求+安全庫存。安全庫存可以用下式表示:
二、安全庫存的實際計算
在實際操作中,安全庫存的計算類型與公式主要包括兩種。
1、在提前期LT與訂貨周期T為固定的情況下,安全庫存的計算公式如下:
2、在一般情況下,需求是變動的,提前期LT也是變動的,假設需求D和提前期LT相互獨立,則安全庫存的計算公式如下:
其中,σLT+T是提前期的標準差;Davg是提前期內的平均周期需求量。
某商品日平均需求量為100件,顧客的需求服從標準差為10件/天的正態分布,提前期滿足均值為6天、標準差為1.5天的正態分布,且日需求量與提前期是相互獨立的,試確定95%的顧客滿意度下的安全庫存量。
由上述說明得知:σ=10,σLT+T=1.5天,Davg=100件/天,LT+T=6,服務水平為0.95對應的Z=1.65,由此可得:
即在滿足95%的顧客滿意度的情況下,安全庫存量是251件。
需要說明的是,在安全庫存中,統計的是過去的數據,而以過去的數據預測將來是有風險的,此外,安全庫存還會受到企業庫存周轉率指標的影響。庫存管理人員和采購人員必須綜合考慮這些因素,以設計和調整安全庫存量。相關閱讀:ERP管理系統怎樣解決痛點